現代文學的萌生與發展,每每與身分探索相生互動。1960年代後期至1970年代中期,香港的青年文化工作者,常常以雜誌編撰來回應、介入多樁海內外的政治事件和社會運動,並展現出不同的身分探索和文學實踐。有的嘗試以不同的方式去認同、回歸中國,也有的從海外學運和文化中萌生了對全球革命者的跨地域認同,並糅合民族認同和反殖意識,催生出別樹一格的文學實踐。而在「火紅年代」結束前後,認同中國的一脈也嘗試調整身分探索和文學探索的步調。本文將以《盤古》、《文學與美術》、《文美月刊》及《70年代》雙週刊為例,嘗試展示各種身分探索和文學探索的路線。本文共分五章,先一章闡述研究背景與目的,檢視前人的研究成果及不足,並界定研究重點;第二章先剖析早期《盤古》對文化中國的想像,再探討它如何影響了雜誌裡的文學論述,以及以創建學員為中心的創作;然後剖析《盤古》的政治和文學轉向,以及知識分子在轉向過程的身分困惑與掙扎。第三章分析《文學與美術》對後期《盤古》的承繼與調整,分析它對「反映生活」的探索,以及改版為《文美月刊》後對「生活」涵義的重新探索。這章也會旁及文學以外的藝術範疇,以展現《文學與美術》和《文美月刊》對藝術大眾化的實踐。第四章分析《70年代》的反殖意識,挖掘它與國際主義及中國認同的關聯,然後探討激進青年的想像怎樣催生出反殖民、反建制,以及大膽描寫情慾的文學創作;最後,藉沒有宣揚革命意識的文學專輯,叩問編輯怎樣看待文學和政治的關係。第五章總結前文,點出上世紀「火紅年代」青年刊物在身分探索和文學探索上的不同路線,嘗試豐富前人對這時期的理解,並展望拓展研究的方向。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literature often intertwines with i...